悲观者无畏

life
这并不是一篇具有参考意义的方法论或经验分享,是我正在探索的一种方式。不过请放心,这里并不会有撒泼式的苦大仇深。

我是一个悲观者,有别于哲学领域的悲观主义者。我认可生命内在的价值,但怀疑期待它们的意义。

悲观对我来说是一种取巧的思维方式。

我想:成绩不好,但幸运的读上了大学。面试认真准备,但明白竞争压力,即使落选也不伤心。通勤要预备大量的缓冲时间。无论去哪,包里带上三个口罩。即便在少雨的北京,也每天背上一把伞。

我习惯考虑事情的失败面,再从那样的废墟中寻找光亮。我降低对所有事的期待,再去观察事态动向。

如前些年喜欢的动画中所说的一样:“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,没有羁绊就不会受伤”。


这是一个反抗情绪不断墒增的问题。

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实际上有一部分是不真实的。因为情绪的墒增并不稳定,我们会内源性的投入自己的情绪。

叔本华在 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中说:“一个人渴望什么,他就会相信什么”。当外源的激烈情绪对自我造成影响时,我们便会主动思考这件事,投入自己的情绪。情绪便发酵了。

正常人没有消化发酵情绪的能力,需要宣泄口。于是有了“网抑云”这个称号引起的热议。从我的角度看,写在音乐下的评论,和我现在正在写的文字具有一样的性质:记录、倾诉、转换情绪。如果这可以满足倾诉欲、可能带来认同感,那明明就是一种情绪墒减的好方式,何必去讽刺挖苦呢?

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喜欢在朋友圈和网易云玩荷尔蒙的猜谜游戏,而成年人只不过是将舞台转移到博客、豆瓣和生活里而已。

我本以为,复杂的情绪会与咖啡因摄入过量有关,咖啡因让人无法感受到自我——像泡在咖啡里的缸中之脑[1]。我不愿如此清醒。于是我尝试一周不摄取咖啡因,让右脑尽全力去感受。但结果是,整周都在打哈欠,却也没感受出个所以然来。

在状况外的事件发生后,我认识到:情绪来源于人和事,但解决办法绝非如此。哭泣也好、写字也罢,西西弗斯式的情绪宣泄和交流并不能带来实质改变,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却实在的伤害了他人和自己。

我想找到一种让内在情绪墒减的思维方式。草薙龙瞬的《佛系》(非网络词汇’佛系’)中有这样的观点:

“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“心灵的反应”。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,这就是烦恼产生的“唯一的原因”。找到了产生烦恼的原因,相应地,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,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“心灵的反应”。”

悲观的思维方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,它们都能抵达情绪墒减的目的地。


王小波的文字有着幽默质朴的基调。李银河说,那是他参透悲观后的乐观。李银河年轻时常读叔本华,受其影响,总认为自己只是宇宙中的尘埃。她与王小波讨论此事,他给出的答案是:“既然人生最终会烟消云散,那么在消失之前让一切先发生。”

既然消散和发生都不可控,又何必去期待天晴和山顶?

不对未来会发生的事抱有期待,我反而开始觉得,每天都有意外之喜。


举个例子来解决网易云评论下的问题:

“这座城市突然下起暴雨,你挂念着谁?”

答:反正不是我,所以我可以安心睡觉去了。ヽ(✿゚▽゚)ノ

ref

[1] 缸中之脑 wik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