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搭乘指南

life

百米开外的一个黑影闪过,我也能根据气质辨识出那是什么鸟儿,但这种能力很难适用于城市中的地铁,我在判别它的头尾这件事上有些犯难:若简单按照列车运行方向下定义,未免过于狭隘,毕竟在到达终点站后,地铁会直接朝相反方向启程;假设类比他的兄弟火车,按照是否有司机来酌定,那结果怕是又要令人失望,这里的很多地铁并不设驾驶室,我们也不能因此称它为无头地铁。

大型聚居社区及之前站点上车的乘客,显然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:抢占极尽先机乘客的臀部已化作磁铁,牢牢吸住座位,然后在其他乘客互斥的磁力下左右挪移,最终抵达动态平衡。行动略微犹豫、或有些偶像包袱的乘客,此时会立即将目光转向竖杆和座椅侧面,这样的一个支点可以提供一整途的稳定支撑。再慢些,或是像我这样,从换乘站上车的可怜虫,就只能艰难抓住些吊活人的铁钩,在向心力作用下做布朗运动。

「…本线路车厢实施分区调温,头尾两节车厢为弱冷车厢,请乘客们按需乘坐…」虽然搞清楚孰头孰尾仍是一项艰难之工作,但找到头尾的任意一截尚且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。我最喜欢这两截车厢,它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。车厢,作为一个箱体,在不承载联通另一个箱体的任务时,会拥有一整面墙,只要背靠这面墙席地而坐,任尔人流洪水滔天,整条路上都不再需要挪动丝毫。更熟练者,则会自带小板凳,在「禁止使用小板凳」的标识下安营扎寨,正如「禁止垂钓」标识下的鱼况良好的都市传闻一样。我还是更喜欢车厢上半部分的新鲜空气,所以暂时无福消受这样的安稳。

地铁上搭乘技巧中最值得说道的,便是启动发车这一过程了。光是听话站稳扶好可没法抵抗地铁启动时刻的加速度,东倒西歪会是常态。我的建议是侧于行车方向而立,面朝车门,车辆启动前预先弯曲行进方向那条腿,并绷直另一条,利用核心及后侧链肌肉群,缓冲加速时的能量。平日更多锻炼下肢肌肉,亦对此有所帮助。当然,不乘坐地铁的朋友们,也不许把这当作 skip 练腿日的理由,本人不对此行为的后果负责。

大多地铁两侧都长着门,提前挪动到目的地站点将要打开的车门前着实有一些难度,每开一次门,都会被涌上来的乘客往里拍打,我想你可能并不是很乐意享受这西西弗斯般的幸福。在到达目的地时,我才会开始行动:合上电子书的盖子,发出合上纸质书一样的啪嗒声,这是行前的战吼;接着,要迅速反背背包,压缩自身所占据的投影面积,同时防止不可控地刮到其他人、杆子等事物而被减速;最后,要发出频繁的「借过」声响,略带焦急的语气为最佳(亦可根据自身对平仄的喜好替换短语),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挤开人群更快的物理特点,以摩西开海的心态向门外神圣地走去。

祝你搭乘地铁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