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indle、星巴克、咖啡豆、我

life

咖啡豆引起的反思——高级知识与低俗之人

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:冲煮记录

文章里我把打折购买的咖啡豆精心排列,用滤镜调色展示,加粗标注了这些咖啡豆的名字:“Aricha-日晒耶加雪菲”、“巴西贝拉庄园-喜拉朵”、“哥伦比亚-水洗蕙兰”…并配有描述:“独特的木料香,口感干净,酸度很低,余韵有奶油巧克力的香甜。”

但是最近我扪心自问:

“哥伦比亚在哪?” – 不记得。

“木料香是什么?” – 没喝出来。

“口感干净?” – 听别人说的。

我发现其实我一点也不懂咖啡豆。

我一向是瞧不起星巴克的。我觉得星巴克就是智商税,喝星巴克的人就是为了发朋友圈标榜自己小资生活。

我自己买咖啡豆,手动磨粉,精确控制水温,我做的咖啡比星巴克高级多了。戚。

遇到有朋友讨论咖啡的问题,我便迫不及待的加入,滔滔不绝的讲述我那“丰富”的咖啡冲泡技巧。

即便对方不想听。即便我都是趁打折凑便宜选购咖啡豆。

孬不孬啊。

“当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没有处理的价值时,就会把注意力移向身边的人。 –《乌合之众》”

一位朋友买了本书:《你不懂咖啡》。我看到后嗤之以鼻:“你不过是想看些名词拿出去装逼罢了!”

朋友嘿嘿一笑。

随之我一愣。我怎么这么清楚?

靠,原来我是惯犯。

明明是外行中的外行,为什么我要对咖啡豆做“冲煮记录”,还写一堆网上看来的评价?

这颗咖啡豆产自哪里,如何烘焙,于我没有半点联系。我是因为它好听、拗口、高端的名字才记录它的。

我不过是想标榜自己有着高雅爱好罢了。

俗语说:“满瓶水不响,半瓶水晃荡。”

当我晃悠自己,发现没声的时候,骄傲的认为自己是满瓶水。

迫不及待的向别人展示我渊博的知识,标榜自己的深度。

事实却是:一瓶只粘着些瓶底的酸奶,正滑稽的向别的瓶子传授“不响”的秘诀。

空洞、浑浊、自满。

“这一顿也没多少钱,888 很值”,“我吃牛排一般吃三分熟,没有八分熟的,都是奇数,我来给你科普一下…”,“哎他们公司让我去做 CxO,可是我毕业论文还没写完,真是苦恼啊”

以上都是真事,就发生在我身边。

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标榜自己?

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就是自己所说的样子。我也是。

事实呢?

难说。

这就跟爱看书的人,绝不会去星巴克摆拍 Kindle 一个道理。

当我处于积累知识、丰富阅历阶段时,总是急切的希望输出自己的见解。标榜自己、获取别人的认可,满足自己的虚荣心。但长远来看,容易连带自己一起给骗过去了。

人想吹嘘炫耀的,大多数是自己最没有把握,缺乏安全感的部分。

修养、阅历需要无数的积累。

偶尔吃一次高级料理,不用嚷的尽人皆知;零碎了解一些“高级”知识,也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格局。

对我来说,成长是一个不断打自己脸的过程。

我尽量打的轻点,剩下的力气留着继续思考。

(此处涉嫌标榜自己热爱思考 :) )

完。